
對于機械手表而言,機芯是手表準確走時、長效動力的基礎。而在機芯的構成中,擒縱輪帶動擒縱叉一擒一縱,完成一系列的動作,將動力傳輸給擺輪,由擺輪完成時間的分配,達到調速的作用。可以說機械表的準確與否與擒縱機構有最大的關聯。
最早的擒縱器-德國人發明的
最早是誰發明了擒縱機構?據說,在15世紀擒縱機構就已經出現,是有德國人亨萊斯創造的冕狀輪擒縱機構,而在此之后,后退式擒縱機構、工字輪擒縱機構、錨式擒縱機構(現代叉瓦式擒縱機構的前身)也被發明出來。
也就是說,人類在追求精準走時的路上從未停止過探尋的腳步。從時刻、到精確至分秒,“精準”成為人們不懈努力的目標。
現代擒縱機構的類型-叉瓦式、杠桿式、同軸式
前面說到,1765年,英國的馬奇發明了自由錨式擒縱機構,即現代叉瓦式擒縱機構的前身。在這之后,還是英國的哈里森制造出了高精度的標準航海鐘。真正的現代鐘表才開啟了新的篇章。
同軸擒縱的誕生-1974年
1974年,喬治·丹尼爾(George Daniels)發明出同軸擒縱機構,并在1980年申請了這一項專利。同軸擒縱與杠桿式擒縱最大的區別,就是將擒縱輪和擒縱叉的布局結合到了同一個軸承中,這樣一來,零件之間的磨損就會相對的小很多。
最新一代的同軸擒縱機構(左)與其他的杠桿擒縱機構(右)
這里要說到這樣一個故事,丹尼爾在創造同軸擒縱機構之后,需要找到一個品牌能夠將這個作品運用到實際的腕表中去,并實現量產,而不是將這一技術置于歷史中成為某一個記錄。他找到了誰呢?到了1990年代他才遇到伯樂,斯沃琪集團總裁尼古拉?海耶克(Nicolas G. Hayek)決定由歐米茄來推動同軸擒縱的發展。
歐米茄在經過六年的努力研發和試驗之后,1999年第一款使用同軸擒縱裝置的歐米茄腕表終于誕生,內置的機芯以集團內生產的ETA2892為基礎換裝同軸擒縱裝置,并采用無卡度自由縮放游絲,機芯編號2500。
發展到現在,歐米茄至臻天文臺手表的擺輪軸采用鈦金屬材質
同軸擒縱機芯從限量腕表開始,逐漸擴大到量產款式,并從廣大消費者的實際使用中獲取數據,持續在震頻、擒縱輪的形狀等各方面做了微調改良,機芯編號歷經2500A到2500D,經過將近幾十年的淬煉,歐米茄同軸擒縱已非常成熟。
歐米茄至臻天文臺手表使用的8900機芯